

雅典當地時間6月26日,在剛完成交接儀式的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新址內,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發布了四項重磅科研成果。具體包括:青海泉溝一號墓中吐蕃時期復雜王冠的首次完整修復;雄安古州城遺址出土的唐代陶質龍首建筑構件;基于二里頭遺址的青銅器合金技術研究成果;植物考古證實中國本土葡萄屬植物資源數千年來的持續利用。
“中國和希臘同為世界文明古國,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天,我們以科技考古的最新成果,續寫中西文明交流對話的美好故事。”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長李新偉表示。他指出,這些成果所呈現的圖像與物證——從印有雙獅圖案的王冠,到跨越中西的葡萄種子遺存——無不印證著人類文明交流的源遠流長與活力常新。
“回首過去,文明因交流而興;立足當下,文明交流需要雙向奔赴;展望未來,我們希望以本次發布為起點,有更多實驗室成果走出國門,與西方學者共同探討學術、交流思想、碰撞火花。”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唐曉峰表示,期待未來有更多跨學科、跨國別合作項目落地,以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為橋梁,為推動全球文明互鑒注入源源不斷的學術動力。
此次成果發布,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和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聯動開展國際合作、服務文明互鑒戰略的重要起點。未來,更多反映中華文明特質、連接中外學術話語的科研成果正蓄勢待發。
中國社會科學報駐雅典特派記者 楊雪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