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9月18日,“中希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在雅典大學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李希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希臘文化部長莉娜·門佐尼、雅典大學校長杰拉西莫斯·西亞索斯出席對話會并致辭。對話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希臘文化部、中國駐希臘大使館、雅典大學主辦,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承辦,來自中希兩國及國際學術界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與會學者圍繞“先哲思想對話:多元文明與包容互鑒”和“古今思想對話:傳承創新與文明進步”兩大主題展開討論,從孔子、孟子、法家、道家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古典思想家的智慧出發,探討倫理修養、政治治理、社會秩序、自然觀、文化創新等問題。
莉娜·門佐尼在致辭中表示,希臘和中國都擁有追求美德、和諧以及維護公共利益的哲學傳統。這些理念從古到今都始終鮮活如一,為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們更好應對21世紀各種復雜挑戰提供了啟示。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是在希臘新成立的重要機構,堅定致力于積極推動文明對話,為中希兩國人文合作注入了新活力。她相信,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關于近期啟動的考古項目的討論,對于促進雙方考古學方法與實踐創新將大有裨益。
西亞索斯表示,中希兩國雖然相隔千山萬水,卻有著源遠流長的密切聯系。古代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聯通之路,也是哲學、思想、藝術交流之路,在人類歷史上留下豐富的遺產。希臘“世界是一個有序的整體”的理念與中國“和而不同”相契合。當今世界充斥著各種緊張對峙和分歧,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或單一文明能夠加以應對,所以我們必須重振文明對話和開放精神,不斷汲取古老文明智慧,為構建一個可持續的、以人為本的世界提供寶貴借鑒。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和中希文明互鑒中心秘書長、雅典大學教授斯泰利奧斯·維爾維達基斯(Stelios Virvidakis)進行了主旨發言。與會學者認為,文化多樣性是創造力的基礎,也是構建一個和平、公正、開放世界的前提。中希文明互學互鑒有利于促進跨文化理解,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文明力量。
古今中西智慧的共鳴
“古希臘與中國古典政治思想形成于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兩大傳統雖然背景迥異,但在面對社會危機與追求秩序時展現出深度的契合。”雅典大學副校長索菲亞·帕帕伊奧安努(Sophia Papaioannou)表示,柏拉圖強調哲學統治者的智慧和政治秩序與至善的契合,追求理性、正義與階層和諧。中國思想家則各有側重:儒家強調統治者的道德修養、禮儀與榜樣力量,孟子提出天命與民心的重要性;法家強調法律、制度與權力約束;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以順應自然法則維持秩序。這些古典傳統共同關心領導者德行、教育、法律與社會穩定,體現了東西方文明對正義治理的普遍關注。柏拉圖提醒人們追求正義,儒家強調道德榜樣,法家突出制度保障,道家警示權力過度介入的風險。通過比較研究,中西政治思想不僅展示了各自特色,也為當代政治哲學與治理實踐提供了跨文明的智慧借鑒。
哲學不僅是認知探索,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旨在引導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與道德完善。維爾維達基斯認為,兩大哲學傳統幾乎同時興起于“軸心時代”,在概念體系和思維方式上各有差異,卻仍顯現出諸多共性。在倫理領域,兩大哲學傳統都關注人格修養、道德美德及公正行為準則,并探討什么是理想領導者及其與社會的關系。在形而上學領域,道家思想與前蘇格拉底哲學在宇宙本體、變化與對立的思考上存在類比;朱熹等理學家的論述也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相互映照。中西哲學雖各具特色,但都體現了哲學對生活、道德與宇宙秩序的深切關懷。
希臘比雷埃夫斯大學國際和歐洲研究學院資深教授阿薩納西奧斯·普拉蒂亞斯(Athanassios G. Platias)則從治國理政和戰略思維上闡釋了中希兩國的相似性。他認為,無論是修昔底德筆下的伯里克利,還是中國的孫子與荀子,都強調領導者在面對國際競爭時必須保持理性的態度,善于權衡利害得失,能夠抑制對權力和榮耀的無盡追求,并有效引導公眾情緒。普拉蒂亞斯認為,這種“戰略節制”智慧既體現了希臘的“適度”理念,也呼應了中國古代戰略家關于審時度勢、克制情緒、以遠見駕馭國家的思想。這種跨越文明的共同點證明,節制和審慎是政治領導力的核心,是國家在動蕩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穩定與安全的關鍵。
希臘愛奧尼亞大學希臘漢學中心執行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指導委員會成員埃琳娜·埃弗拉米多(Elena Avramidou)認為,孔子與蘇格拉底雖身處不同文明和制度,卻在倫理修養、德行與教育等方面展現出共鳴。兩位思想家分別從社會和諧與個人良知出發,為后世探索真理、正義與德行提供了不同路徑。在當代科技與虛擬現實日益模糊真假界限的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她呼吁汲取中希兩大傳統的智慧,推動跨文化理解與全球倫理共識的形成,共同建設一個包容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飛認為,“天人關系”,即人類文明與自然世界的關系,是當今世界越來越緊迫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越來越重要的理論問題。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將自然視為最高概念,無論宗教上的神還是文明中的人,都必須服從自然”。“自然并非異于人類文明的自然界,也不是被創造和改造的質料,而是包含了人類文明的整體。人類文明來源于自然,并應以自然的完善為目的。只有這樣,文明才不會招致自然的懲罰,文明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途。”吳飛補充道。
中華文明視角下的文明重思
“中華文明的獨特視角為重思‘文明’概念提供了新的路徑:文明不僅是人類活動的制度或象征體系,更是一個有機的生命共同體,其發展遵循生長、化育與共生的原則。”張志強認為,中華文明以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為突出特性,體現了“大一統”和“窮變通久”兩大原理,即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生命觀與貫通古今、應變自如的歷史智慧。在中華文明觀中,文明不僅是文化表征,更是生命實踐,人通過“人文化成天下”將自身生命與天地生命一體化,實現德化與文化創造。這種觀念強調文化主體性和自我更新能力,使文明發展呈現有機、連續的生長。不同文化生命體之間的交流與互鑒,不是對立與競爭,而是通過相互扶持與道德感通,實現共同成長與文明秩序的擴展,從而為全球文明交流提供獨特的理論啟示。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楊艷秋看來,中國古代智慧“和而不同”在文明互鑒中具有重要意義。她表示,“和而不同”源自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強調尊重差異、追求多樣統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基因。先秦思想家史伯曾指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說明多樣性與協調共處是社會和自然發展的基礎。中國古代哲學不僅在宇宙觀上倡導“萬物各有其特性,協調統一”,在社會觀上也強調“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體現了社會和諧來源于對差異的包容。歷史上,百家爭鳴、儒法思想的融合,以及“四大發明”、絲綢、瓷器與西方文化的互動,都體現了“和而不同”推動文明交流與創新的實踐。她強調,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和而不同”為文明對話提供了哲學基礎,提醒世界各國在尊重差異中尋求共識,通過合作應對共同挑戰,實現美美與共的世界愿景。這是化解文明沖突、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理念。
希臘前外長喬治·卡特魯加洛斯(Georgios Katrougalos)表示,全球文明倡議旨在推動文明對話、互學互鑒與尊重多樣性,通過文化遺產保護和民間交流等方式反對“文明沖突論”,增強軟實力,推動多極化世界秩序下的合作。中希兩國在文明古國論壇及體育與人權合作等領域長期開展實踐,為文明對話樹立了典范。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主張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這是支持多邊主義、維護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重大舉措。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劉豐表示,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的文明史,持續發展和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創新性。這一創新性源于中國哲學的基本原理——宇宙萬物處于永恒變化之中,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變化本身。《周易》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孔子也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體現了世界流動變化的特征。中國哲學不僅關注天地萬物的變化,也重視微妙之變,即“神化”,彰顯萬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一思想為中華文明的自我更新與創新提供了基礎。《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法家“適時變革”的理念,與《周易》的變易思想相融合,共同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形成源遠流長的創新動力。
中希文明對話的當代課題
從《荷馬史詩》的戰友情誼,到蘇格拉底—柏拉圖的靈魂之友、亞里士多德的城邦之友;從甲骨文“友”的相握之手,到孔子提出的“益者三友”,中西方古典文明都為人類留下了貫通個體、社群與文明的友愛智慧。中國社會科學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賀方嬰表示,在工具理性主導、人際疏離加劇、文明沖突隱現的當下,重啟古典友愛觀不僅是重拾真摯友情,更是以友愛重構文明對話的邏輯,使其成為跨越隔閡的“情感密碼”、文明互鑒的“思想橋梁”和文明共生的“秩序根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文化遺產教席指導委員會負責人、希臘愛奧尼亞大學教授斯塔夫洛斯·卡茨奧斯(Stavros Katsios)強調數字化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雙重作用。他呼吁國際社會立即行動,通過跨文化合作和技術創新,構建安全、可持續的數字文化生態,以確保人類文化遺產能被未來世代共享與傳承。
中國人民大學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院長劉瑋認為,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廣泛的“幸福焦慮”,讓人們對職業、選擇乃至努力的意義產生擔憂。他以中西哲人的思想為參考,提出應對之道。
中希文明作為世界文明的重要源頭,共同滋養了世界文明的當代發展。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中心主任徐寶鋒認為,中希文明對話不僅應該回望歷史,更應立足當代,展望未來。中希文明對話的當代維度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與全球治理等領域。作為東西方文明的源頭,兩國通過文化年、文物保護與教育交流,促進價值觀互鑒。在戰略伙伴關系框架下開展“一帶一路”合作,促進貿易、科技與綠色發展;在全球治理中,兩國共同推動多邊主義,應對氣候變化與公共衛生挑戰。民間層面,旅游、媒體與智庫交流增進社會理解。這一多層次互動不僅深化了雙邊關系,也為不同文明平等對話與合作共贏提供了實踐經驗,助力構建包容互鑒的國際秩序。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報駐雅典特派記者 楊雪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