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迎來成立一周年。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成立,標志著新時代中國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方面邁出堅實步伐。一年前的今天,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在雅典正式成立。習近平主席在向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致賀信時指出,在雅典設立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為中希兩國和世界各國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平臺。2025年3月13日,習近平主席在向希臘新任總統塔蘇拉斯致賀電時再次提及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強調中希雙方“展現了兩個古老文明的和合之美和時代擔當”。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為古典院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奠定了立院之本、強院之基。一年來,古典院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著力構建古典學研究的中國學派,深入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中國智慧,彰顯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的永恒魅力,積極回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時代課題。回望古典院一年的發展歷程,宛如一幅文明互鑒的壯麗畫卷徐徐展開:從北京到雅典,從宣告成立、正式揭牌到新址啟用,從系列學術研討到多領域考古調查,一個促進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高端平臺已然確立,并結出豐碩成果。
構建古典學研究的中國學派
自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成功舉辦以來,“世界古典學”理念日益獲得國際學術界關注與認同。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的設立,推動這一理念從學術倡議邁向體系化建設新階段,逐漸成為全球古典學研究者的共識。
過去一年,古典院通過扎實的學術實踐拓展了這一理念的深度與廣度——其學術足跡遍及雅典大學、亞里士多德大學等古典學研究重鎮,深入探訪英、美、法等國在雅典設立的學術機構,以及眾多博物館與考古實驗室。這些交流超越了簡單的觀點交鋒,在西方學者的積極回應中凝聚起文明互鑒的共識與力量。通過持續的學術對話與思想碰撞,古典院在古典文明研究領域播撒交流的種子,使“世界古典學”這一全球性學術理念在互鑒中愈發清晰、生動。
長期以來,西方學術界的古典學研究以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為核心敘事——荷馬與維吉爾的典籍、帕特農神廟與羅馬廣場的遺跡,被視為人類文明的“獨亮篇章”。然而,隨著“世界古典學”視野的拓展,這種“西方中心主義”的界定正在被重新審視。古典院搭建的交流平臺,成為匯聚多元學術聲音的重要場域,推動古典學以多元的視角回望,在互鑒中各美其美。雅典大學副校長、拉丁文學教授索菲亞·帕帕伊奧安努表示:“古典學最初確實特指希臘與羅馬文化遺產,但任何能夠穿越時空、啟迪后世的經典,都應納入研究視野。”雅典法國學院院長、歷史學家韋羅尼克·尚科夫斯基強調,理解古典世界必須以更廣闊、互聯的視角審視各文明關系,這為比較研究開辟了新路徑。希臘帕特雷大學古希臘文學榮休教授梅內拉奧斯·克里斯托普洛斯一語中的:“要全面理解文明多元發展,僅聚焦古希臘和古羅馬是遠遠不夠的。深入探究其他偉大古代文明,特別是古代中國文明,不僅必要而且至關重要。”
這些來自不同學術領域的聲音,共同指向“突破狹義古典學局限”的核心議題,比較研究成為中外學者反復強調的核心理念。
哈佛大學古典學系教授格雷戈里·納吉表示:“理解世界古典學,需要將研究對象置于更廣闊的文明背景中。唯有通過比較的鏡像,我們才能真正洞察古典文明的內在豐富性與歷史意義。”希臘克里特大學副校長、古希臘文學教授梅麗娜·塔米奧拉齊認為,跨文明比較研究正成為全球古典學的重要趨勢,促進不同學科專家對話是實現這一趨勢的關鍵。帕特雷大學哲學系主任帕夫洛斯·康托斯進一步表示,研究古典世界需打破地域與學科界限,融入多元文化視角,而中希文明比較研究不僅能深化對兩大文明的理解,更能為全球古典學提供新的方法論啟示。在這些共識中,古典學正實現從狹義到廣義、從局部到全球、從單一文明到多元互動的深刻轉變,為中國古典學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在此背景下,中國正從全球古典學的“旁觀者”“譯介者”,轉變為以自信姿態參與并引領學術對話的重要力量。
“中國已成為‘世界古典學’的重要倡導者。這要求我們腳踏實地開展田野考古與原始文獻研究,積累第一手資料,從根本上擺脫對西方學術成果的依賴,建設具有獨創性的中國古典學研究體系。”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長李新偉說。在他的構想中,這一體系有兩條核心主線:一是在傳統古典學研究中提出中國特色學術觀點,二是在文明比較視野下講好中國故事,使中國古典傳統研究兼具國際視野、學術深度與互鑒價值。古典院正是實現這一構想的核心平臺——以問題意識驅動研究、以學術活動凝聚力量、以青年培養延續活力,確保中國古典學在全球舞臺發出有力聲音,深度參與人類文明對話。

古典院研究人員考察安蓋洛卡斯特龍遺址。本報駐雅典特派記者 楊雪/攝
促進多樣文明交流互鑒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習近平主席強調,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古典院正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有力踐行者,致力于推動文明傳承發展,加強國際人文交流,促進全球文明對話。
在西方文明發源地希臘,考古研究成為破解文明密碼、推動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途徑。
古典院成立以來,考古項目與實地考察穩步推進,中國學者以更加自信的姿態深入西方文明核心場域。研究團隊系統考察希臘多地:在北部馬其頓地區,實地調研奧林匹斯山麓的迪翁遺址、阿敏泰昂盆地的史前濕地聚落與鐵器時代古墳群;在東阿提卡地區,詳細考察阿斯凱塔里奧與卡齊米迪兩處不同年代與功能的遺址;在色雷斯地區,系統研究阿布德拉、佐尼、伊斯馬拉與馬羅尼亞等殖民地城邦的發掘成果與博物館藏品;在克里特島,深入考察克諾索斯、阿左吉瑞斯、伯利仁尼亞、阿普特拉等米諾斯—邁錫尼文化層疊的重要遺址。每次考察既注重地層與器物的一手資料現場考察分析——如阿敏泰昂距今約7000年的水陸保存層、佐尼城內大量色雷斯語銘文與德墨忒爾圣所出土祭祀器物、阿左吉瑞斯的邁錫尼高等級冢墓與晚期陶窯遺存——也關注遺址的歷史脈絡與保護修復現狀。
通過與當地考古機構、博物館、高校及外國研究機構的密切合作,研究團隊既學習了地中海地區成熟的田野工作規程,也在遺址發掘、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這些實地工作為后續項目申報積累了扎實材料,也為中國學者在世界古典學研究中構建自主話語體系、開展比較研究奠定了方法論基礎。首個考古項目即將申報,中國學術力量也將實現更多自主發現,促進以比較視角和互鑒精神為特征的世界古典學新范式的形成。
今年6月26日,在新址啟用儀式的配套活動中,古典院展示了中國在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重要成果,展現了中國考古學界在跨學科融合與技術創新上的持續突破。這些展示既體現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深度互鑒,也向希臘乃至國際社會呈現了中國考古學在研究闡釋和歷史解讀上的獨特視角。展覽亮點包括:青海泉溝一號墓吐蕃時期王冠的首次完整修復、雄安古州城遺址出土唐代陶質龍首建筑構件、二里頭遺址青銅器合金技術研究成果,以及植物考古證實的中國本土葡萄屬植物資源數千年持續利用證據。現場學術氛圍濃厚,與會學者仔細觀摩文物修復件,積極與中國學者交流探討。這種互動使考古成果真正“活”起來,使古典院成為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9月18日舉辦的“中希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充分彰顯了古典院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海外設立的首個高層次古典文明研究機構的獨特價值。希臘文化部部長莉娜·門佐尼出席對話會并致辭,她強調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成立是兩國交流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古典院致力于積極推動文明對話,為兩國人文合作注入了新活力。此次活動匯聚中希兩國及全球20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先哲思想對話:多元文明與包容互鑒”和“古今思想對話:傳承創新與文明進步”兩大主題,從孔子、孟子、法家、道家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就倫理修養、政治治理、社會秩序、自然觀與文化創新等議題進行深入比較研究。
中外學者在思想交流中形成重要共識,再現兩千多年前先哲思想的跨時空共鳴。希臘愛奧尼亞大學希臘漢學中心執行主任埃琳娜·埃弗拉米多指出:“孔子與蘇格拉底雖身處不同文明環境,卻在倫理修養、德行與教育方面展現驚人共鳴。”雅典大學教授、古典文明互鑒中心秘書長維爾維達基斯認為:“中希哲學雖然概念體系不同,但在倫理、德行與生活實踐上的共鳴,為當代文明對話提供了重要參考。”
除學術活動外,古典院過去一年推出的“東西互鑒,美美與共”“開啟東西文明互鑒之門”等主題展覽和圖書展,使文明對話走進公眾視野。展覽通過時空交錯的敘事手法,將五千余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與自基克拉澤斯文化至拜占庭時期的古希臘文明置于同一時間軸線,勾勒出東西文明交相輝映的歷史畫卷。殷墟婦好墓出土器物的3D打印復制品、三星堆遺址最新考古成果及標志性青銅器的展示,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早期文明的精神世界與社會結構;通過空間敘事與沉浸式場景重現,靜默的文物被重新“喚醒”。正如李新偉所言,展覽的意義超越展陳本身,它以文物為媒介,激發人們思考不同文明的交匯共鳴及其在當代的現實啟示。
“作為人類文明的兩顆璀璨明珠,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在歷史長河中相互影響、彼此借鑒,共同鑄就了人類文明史的輝煌篇章。”希臘埃卡特里尼·拉斯卡瑞德斯基金會主席帕諾約蒂斯·拉斯卡瑞德斯對展覽給予高度評價。
同時,作為古典院重要組成部分的考古圖書館不斷拓展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館藏8000余冊書刊涵蓋中國古典典籍、西方古典文獻、中外文考古報告、工具書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著作等類型,配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等數字資源平臺,不僅為科研人員提供專業文獻保障,也向希臘公眾開放閱覽服務。這個學術與公眾共享的知識空間,讓更多思想火花在雅典綻放,為中西文明深層交流注入新活力。

外國嘉賓參觀“開啟東西文明互鑒之門”主題展覽。本報駐雅典特派記者 楊雪/攝
以古典文明智慧回應時代之問
“古典學不僅關乎古代世界研究,更是切入當代文明議題的重要途徑。”這是李新偉一年來的深刻體會。古典院通過系列重量級學術活動,讓千年古典智慧成為回應文化認同、全球治理、歷史認知等當代議題的“鑰匙”,在古今對話中彰顯文明的現實生命力。
4月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與古典院聯合主辦的國際史詩學大會在雅典舉行,80余位中外學者圍繞“史詩傳統與文明交流互鑒”進行深入研討。大會的重要成果是中外學者就“拓展史詩概念邊界”達成共識,以“多元文明敘事”的新視野回應了當代“如何構建文化包容性”的核心議題。中國學者指出,在大文學觀引領下,中國學術界發掘出《格薩爾》《瑪納斯》《江格爾》等大量民族史詩,有力駁斥了“中國缺乏史詩”的片面論斷——這表明史詩并非西方文明專屬,而是全球多元文明共有的文化遺產。雅典大學古希臘文學教授伊安尼斯·康斯坦塔科斯的研究印證了這一觀點:不同文明的史詩雖共享“英雄冒險”敘事模式,卻發展出獨特表達,這正說明“史詩的本質是文明記憶的載體,而非某一文明的標簽”。他在現場聆聽吉爾吉斯斯坦和壯族學者演繹的史詩片段后感慨,那種氣勢與情感的震撼再次證明——史詩的力量跨越語言與地域,正如文明本身,因交流而更具生命力。
如果說國際史詩學大會以“拓展史詩概念”回應了文化認同議題,那么6月26日的“古典文明中的人權智慧”研討會,則從東西方古典文明的共同根基中,為全球人權治理探尋多元解答。雅典科學院院士、希臘前總統普羅科皮斯·帕夫洛普洛斯指出:“希中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對當前人權探討具有重要啟迪。”在他看來,只有回溯不同文明的古典源頭、汲取先賢智慧,才能為人權保障筑牢根基。這一主張既呼應了“人權理念源于多元文明”的共識,也為當代全球人權治理提供了“以古鑒今、文明互鑒”的清晰路徑——摒棄單一話語,從東西方古典智慧中提煉共通價值,正是破解當下人權治理難題的關鍵。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展示中國學術界在二戰史研究領域的新進展,8月28日,《新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英文版)新書發布會暨“浴火涅槃:文明與戰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古典院舉行。中外學者圍繞戰爭、文明與秩序的關系展開深入探討,讓歷史智慧在思想碰撞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這場發布會的意義超越了一般新書推介。它通過重構歷史敘事,重新確立了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地位,并以全球文明視野警示當代:唯有正視各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共同犧牲與貢獻,才能真正以史為鑒、凝聚人類共識。發布會后,通過希臘媒體報道,克里特大學師生主動聯系古典院求購此書——這場跨越語言與地域的學術追尋,成為守護文明、關注當下的生動例證。
從人類最早的口述傳統,到現代社會對權利、和平與倫理的追問;從共同記憶的歷史創傷,到對未來全球治理的構想,這些跨越時空的議題都指向同一目標——讓古代文明智慧參與當代問題討論,讓歷史積淀成為今日世界交流、對話與合作的思想資源。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等機構與古典院密切合作,共同策劃主辦系列學術活動,形成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合力。這一協作機制體現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統籌布局、協同推進的總體思路,使古典院成為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下開展有組織科研、集體亮相世界學術前沿的重要平臺。
回望這一年,古典院以“立足雅典、面向世界”的格局,在古今對話與文明互鑒的征程中留下堅實足跡。從思想共鳴到體系構建,從考古深耕到對話深化,古典院正在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三項共識”,展現中國方案的文化擔當,書寫全球文明倡議的學術篇章。
今日的雅典,不僅見證著古希臘文明的輝煌,也見證著中國學者以開放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學術舞臺。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探索的不僅是人類文明源頭,更是未來文明發展方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古典院將繼續以文明互鑒為橋梁,以學術研究為紐帶,在世界古典學版圖上繪就更加壯闊的“中國篇章”,為人類文明繁榮進步貢獻新的智慧與力量。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報駐雅典特派記者 楊雪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